有幾多人試過約Friend去睇藝術書展(Art Book Fair)?
如果唔係明星/歌星/卡通人物作品展就好難吸引你去?
只會對大師級數如奈良美智嘅藝術展覽先至有興趣?
如果係咁,Art Basel呢類應該會係藝術家先去得嘅展覽?
咁點解我們哋仲要特登去小型藝術書展?舉辦藝術書展又是為了甚麼?早前去咗為期三日嘅《Booked: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藝術書展》(2019年1月11日 – 13日),睇完之後有五件關於藝術書展、又關你事嘅事想分享一下,let’s check!
1.美學是要學習的
美學是人內心的修養,有些人天生對「美學」有著前瞻性的領悟,但大部分人需要經過學習,才能了解到美學是甚麼。好𢯊女子也是其中一個行銷美學的媒體,阿媽教落為女子可以不識小人,但一定要識揀「靚嘢」,「靚」可以有許多標準,但美學是需要透過多觀察才可以有所領悟,然後創出自己最靚嘅風格。
新登場本地畫冊《乒乓4》其中一位作者陳靄凝(左) ,(跨媒體藝術家Blythe Cheung(右)直接向參觀者介紹自己的作品。
2. 進入交流的年代
2019年開始,編者敢預言香港隨著大館、南豐紗廠、合舍等多元空間的成立,將進入面對面交流的時代。早於網紅出現,我們便應該注意到受眾希望了解創作者的渴望愈來愈強烈,愈來愈人喜歡睇Live,而明星個人ig比品牌ig更多人關注,因此讀者能在「書展」中直接跟作者交流成為重要一環,比起文學系書本,藝術書籍的想像空間更是即時及個人的感受,能夠面對面跟作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接收作者的第一身創作理念,成了藝術書展最好玩的地方。
Art Book Fair的參展商來自五湖四海,北京、北歐、美加、澳門、油麻地都有。
3.睇啲乜完全是未知
週未Hea在家沒問題,但一年有52個禮拜,拿出少少時間吸收未知資訊也很應該,是出門的一個理由﹗尤其現在網絡都以cookie紀錄你曾搜尋過的資料,然後只會給你「相關有可能有興趣」的訊息,直接尖叫「又係你!陳生!」
但係睇Art Book Fair就不一樣了,甚至跟一般書展不同, 由藝術作品集、漫畫、繪本、詩集都有,從紙質、包裝、尺寸、排版都可以玩到盡,超越了Pop Art、Classic 、學院、塗鴉的分野,當中又以圖像為主,打破不同文字的閱讀界限。而且因為是藝術相關,攤位陳設絕對比一般書展更有特式,就像是擺放公仔書的格仔舖。只管去,不用問,看畢必定靈感大爆發。
4.是正經卻無所事事的事
說實在第一屆《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藝術書展》的攤位佈置非常正經,甚或可說帶有官方的拘謹感覺,比起國外的Art Book Fair少了一點不羈奔放的氣氛。而Art Book Fair本身以書展為名,氣氛本來就係文藝、安靜,遊走於攤位之中,可以隨便翻翻書刊,像看圖畫書,想閒聊又可以跟攤位負責人或作者對談,看畢可能買不到一本書,但又好像得到了甚麼,令人很享受這無所事事的正經,或是正經中的無所事事,正是好𢯊女子常見心態之一。
5. 沒有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任何藝術書都比一般刊物難登上一般書店的貨架,因為現在的大型書店被工具書及文學佔了大部分,即是最賺錢的才能上架。但藝術書籍雖跟藝術有關,卻又沒有藝術作品般具炒賣投資價值,甚至連「打卡」價值都比商場節日展覽低好多好多,所以進場觀看藝術書展,根本就是公民保育藝術家責任!藝術書以紙本呈現還是佔大多數,創作者大多是跨媒體藝術家,不但能畫、能拍照、能排版,甚至市場行銷,發行、印刷也是一手包辦,所以沒有讀者,創作是甚麼?單是這個理由,就夠令你第一次走進藝術書展,因為我們都是彼此相依的好𢯊女子,保育人人有責,Support﹗
更多Art Book Fair: 每年十月在台灣舉行的「草率季」,有來自日本、上海、紐約、
台灣參展的單位,是一年一度的大型藝術書展,假如十月在台灣不妨去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