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刊物都在講香港﹗從不一樣的角度看世界

在紙本盛行的年代,日報周刊是大家最常接觸的快速資訊,今時今日,周刊已經無可能追上網絡資訊,因此在台灣與香港同樣買少見少。台灣雜誌愈趨月刊甚至雙月刊化,內容方面往往更國際化以擴大資訊覆蓋面,要不就是更加在地細緻化。《大誌》(The Big Issue)是國際中文版繁體月刊,《FOUNTAIN新活水》是雙月刊文化雜誌, 《週刊編集》(The Affairs)是月刊式「報紙」。
在入秋微涼的一天,筆者趁著空檔一次過睇晒上述台灣刊物的最新一期,三者不約而同以香港為題材,少至一兩個單元的文章、多至整本都在講香港……為什麼?因為大家未敢忘記今個夏天在香港發生的「世界大事」。
我們有權選擇過怎樣的生活,也有自由選擇看怎樣的雜誌,從不一樣的角度看世界。

2.JPG《FOUNTAIN新活水》第13期

《FOUNTAIN新活水》- 世代創作者的重要平台

《新活水》於2005年7月創刊,跟許多實體雜誌一樣在時代更替下於2016年轉型為網上平台。後來在文化界及設計界大力支持的一年多後再次復刊,更名為《FOUNTAIN新活水》,以「世代創作者的重要平台」為使命,不論是文字內容或設計,都比一般潮流雜誌更大膽,但又保留文學雜誌的內涵水平,今期以「點解香港」為題,不但作為復刊兩周年的企劃,也代表了台灣對香港的關注。

3.JPG單純以文字便可以排版成張力強勁的畫面還不夠? 邀請「夕爺」林夕書寫他心中的香港,邊看文字連帶音樂,浪漫又地道。

夕爺文筆,無懈可擊,在華文世界佔有重要地位,由他寫出「一起成就一個又一個的燦爛奇蹟」,道盡30年來香港的風風雨雨,不是談廣東歌如何風生水起,而是在這夏天定義了香港人的特質。

這期《FOUNTAIN新活水》找來台灣作者顏訥及羅毓嘉寫香港,我對他們不熟悉,但我喜歡看台灣人寫香港,就像台灣人喜歡看我寫台灣,透過相同的文字,我們彼此看見習以為常的事被描寫,覺得親切又新奇。不知道是不是漁港及島嶼的關係,兩位作者剛好也寫到海,顏訥寫遊大澳遇上海姑指點迷津的故事,羅毓嘉寫是一位台灣人跟香港人的愛情。

6.JPG/ 瞎眼摸過去就可以行到底。/ 顏訥

7.JPG/ 他說,兩十年前的香港,其實人們也並不懂得,革命與抗爭的意義。
那時候的1997,馬照跑舞照跳的1997。海岸線還沒有延伸得那樣遠的,1997。
而我們的愛挺過了2014,來到了2019年的中環。中環依然是中環。海越來越淺而航道越來越窄,彷彿再過去一點點,港島就要與九龍半島相連了,就要與中國大陸相連了。/ 羅毓嘉

這兩篇,都用上插畫,不是照片,多了想像空間, 是台灣人記憶中的香港,呈現他們喜愛的部分。


10.JPG以「這個國家未來想像」為題的第115期《大誌》(The Big Issue),不只書寫香港或台灣,更是集體想像「未來國家」的可能性。

《大誌》(The Big Issue)- 集體想像未來國家的可能性

《大誌》(The Big Issue)是1991年始創於英國倫敦的雜誌,主要內容為時事、社會議題及藝術、文化資訊,時至今日已有13個地方擁有自己版本的《大誌》,包括日本、韓國,而台灣《大誌》(The Big Issue)則是華文世界的唯一代表。從台灣《大誌》的設計來看,無異是國際版中的前三名,而且封面也往往令人賞心悅目。10月對台灣來說畢竟也是大日子,這時的香港也非常熱鬧,在台南閱讀今期「這個國家未來想像」主題的《大誌》是享受也是反省,看著20位台灣人寫未來國家的想像,我也不敢想起我那心中的島嶼。

11.JPG「究竟人民最在乎的是甚麼?自由是需要爭辯的嗎?」是第115期《大誌》的開場白。

12.JPG「如果貓也不能約束自由,人當然也不能。」米力,一位已經上哂岸嘅插畫家,以溫柔的畫告知我們「貓,是自由的。」

13.JPG芭蕾舞術語中「Relevé 」是指向下紮根與向上延伸,攝影師林科呈覺得這就是「國家的樣貌」。

14.JPG走過160天美國太平洋步道的阿泰及呆呆以登山者作為比喻,找到清晰的方向,再長遠的路也能順利走到終點,走出好壞,黑白的二分法。(左)香港定居台灣詩人陸穎魚是香港唯一代表,她說: 不好說的話要說,不好活的生命要活。(右)

作為一本雜誌,當然有封面故事,除了未來國家的想像外,「The Summer of 1969」也是重要內容,剛好50年,50年前的夏天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左) 1969年約翰連儂跟小野洋子在旅館床上錄下反戰彈曲《Give Peace a Chance》,同年美國「同志解決陣線」成立,這一年尼爾岩士唐代表美國太空總署登上月球。還有「胡士托音樂與藝術節」,60年代那一個夏天就像這樣結束,而還不知道怎麼稱呼為年代的2019也即將過去,50年後寫在歷史的又是什麼?(右)


17.JPG

《週刊編集》(The Affairs)-將最佳海報 放在A1 封面

台南的「真善美」電影院像香港的Kubrick 百老匯電影院,不少街坊喜歡在盛夏到真善美四樓大堂涼冷氣,而我則喜歡在入場看電影前,提早來看「報紙」。我所指的是被釘在板上的這份報紙 -《週刊編集》(The Affairs),它是雙月刊,但格式仿效一般日本報紙格式及用紙,這樣的閱讀經驗實在很有趣,更加打破了隔夜報紙墊煲底的習慣,在咖啡廳看這份「報紙」感覺更chill。回歸內容,《週刊編集》的A1 封面從來不是樓盤廣告,多是刊登世界各地插畫家或攝影師的全版作品,是為最佳海報,為「報紙」加值不少。對比雜誌,《週刊編集》較沒有主題壓力,每期均報道世界各地的一些人民、社會、文化議題,反正就是助你避開電子大數據,遠離泛濫資訊同溫層,然後每次都看到嘩嘩聲,原來世界真係好大。

18.JPG第28期《週刊編集》,電影版以「當電影即現實」為題,作者巧妙地以1969年《焦點新聞》、1970年《大冤獄》來比對現在社會上的政治問題。

19.JPG貼於真善美電影院內的第27期 《週刊編集》,以編輯部之名制作了「香港的時代革命」 全版報道。

「香港的時代革命」一文開首, 精確地陳述了直即9月6日香港逃犯條例修訂事件的時間表,不知道為何看到了橫排四欄的整齊,很有專業及安心的感覺,這標準間距,是報紙特式。(左)
譚惠芸這名字,在這幾個月應該不陌生了,即使想不起是誰,也多少有看過她的文字,總覺得在報紙上閱讀到專欄或隨筆是一件浪漫的事,比起按下手機的分享鍵,收藏一篇剪報已是上世紀的事,但為了50年後的未來國家樣貌,我撕下那一小角的報紙,讓年月見證那年盛夏。(右)

22.JPG台南真善美電影院,等入場時,可以免費閱讀戲院的精選《大誌》(The Big Issue)。

23.JPG

香港銷售點_Kubrick / 序言書室 / 艺鵠 (不定期發售)


Text&Photo/ MiniCherryb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