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丘,座落於上水梧桐河旁的華山村,對於長居城市的人來說實在很不方便,然而在這裡住了數年的成員早已習以為常。香港的「家」有著千萬種生活模式,這次我們來到相信是全港最貼近自然之「家」、有「香港世外桃源」之稱的土丘,一起看看本土農村的自然家庭生活。
土丘成立至今約六年,起初由負責人高先生與朋友合租整幢村屋及周邊農田,到後來成立土丘,開始招募對自然生活和務農有興趣的年青人一起共居和工作。幾年來,經歷新舊成員交替,現時固定成員有細沈、Wanho 和珮琪,除了一起維持土丘的日常運作、投入農耕及務農生活, 過自給自足的生活,更不時舉辦木工、陶瓷工作坊和導賞團,務求以實證告訴城市人,都市生活以外的另類選擇,同一天空下截然不同的家。
Be Water﹗非一般的生活方式
在香港生活,上班時間的街道總是人頭湧湧(現在非常時期另當別論),那邊廂上班族為了趕上班大多急忙買個麵包或喝杯咖啡當早餐,然而這邊廂土丘成員們正在悠閒地吃著自煮早餐,然後準備拉大隊推車仔慢慢行去街市買餸。土丘成員專買農夫們賣不出去的「醜果」,用以加工成為其他食品,因此不時引來街坊的奇異目光。「我哋係一班好唔正常嘅年青人!」細沈笑說,「我哋過著一種唔係正常返工放工的生活,唔賣菜就自己煮飯,無嘢做便做吓手工,好似喺大自然環境過著 studio 式生活。」
土丘成員們的生活態度係呢度唔得就變,行唔通的話就再變,真係少點適應力也做不到。即使早前因社會運動而少了人前來土丘參與工作坊,他們便抽時間做吓小手工,製作農作物禮盒,還有為朋友做結婚佈置及回禮小禮物等,支持朋友之餘也能將本地農業的訊息帶給更多人,他們做任何事也會先想到本地農業。討論聲之中更彈出一句「Be Water」,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句出自武打巨星李小龍的人生哲理,土丘成員的生活方式也如流水一樣可進可退,每天都過著很實驗性的生活,大家更齊聲說:「睇餸食飯,煮到埋嚟就食啦!」
在土丘生活,關於起居飲食的大小事情,只要你想得到的,他們都會一手一腳搞掂。來這裡參觀的城市人總會覺得每件事都很神奇,「咁都可以自己嚟?」對他們來說只是家常便飯,細沈這樣形容他們的生活:「土丘就像一個穿膠花的家庭,今日整泡菜,聽日整茶果,後日整禮盒,整個家庭齊心做好一件事。大家夠吃、夠住,生活到便足夠了。」筆者於訪問當天便看到他們的完美分工,一個買菜、一個洗菜、一個摵菜、一個醃菜,只是為了做好完美的泡菜,聽落像工場,不過是他們的日常,集中做好一件事,再將多出的資源投放在他們想要支持的地方。
相見好同住難 ?學習更專注與家人的關係
在土丘生活和工作,合力搵錢交一份租,最大好處絕對是慳錢,他們笑說「簡單嚟講就係窮 X」。像一家人般融洽相處的同時,珮琪認為也曾有相見好但同住難的時期,「日見夜見,總有些事不能避免,想解決就要面對面傾。」假如說土丘是宿舍,團員們連逃避的地方也沒有,因為大家一起居住、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生活,見面的次數比見家人的次數還要多。大家在吃飯時不止吃飯,而是會談談生活、有關學習和家庭的大小事,每當討論到嚴肅的話題,便會一起做決定,連吵架也會在食飯枱解決。如此看來,在土丘過時過節一定好熱鬧開心?原來大家都會趁大節日回到各自原本的家。
雖稱關係親密得像是家人,卻沒有血源關係,對土丘成員來說,一起生活是很好的學習機會。細沈說 :「城市人會很自然地避開不去批判別人,土丘成員會告訴我是一個怎樣的人,讓我透過觀察作出改變。來土丘也能學習到很多新技能,曾經是地獄廚神的我也要學煮飯和利用農田泥土製作陶瓷,還有學習與人相處,例如見到珮琪的優點,也會想學習成為對方那樣的人。」 Wanho 則認為這些年的生活令他對自己的認識多了,例如以前很喜歡打機,現在則習慣沒有這些娛樂也沒大不了。訪問當天他們繼續忙著整泡菜,對於與家人吃飯時總是手機不離手的城市人,他們更專注於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感謝這個家,從生活之中發掘家的美好
珮琪說:「這裡是土丘,大家關係如家人般密切,卻與真正的家不同,家是我自小長大的家,大家有著血源關係,卻是獨立的個體。從小到大家人較少時間陪我,加上讀書時住在寄宿學校,很少機會和家人聚在一起,所以我一直渴望有人愛錫和陪伴。」土丘的出現,令珮琪的家更圓滿。
「土丘成員之間的信任好比家人,關係也親密得像從小到大陪伴我們成長的家。」- 細沈
「身處這個像家一樣的地方,和一群很好的人一起生活,真是難得。」- Wanho
「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現這個家的美好。」- 珮琪
最小的土丘成員 湊合更完整的家
近年最能帶給土丘成員歡樂的,應該就是年紀最小的成員,細沈與 Wanho 的兒子希陽。今時今日,香港的孕婦大多選擇在醫院生產,分別主要在於公立或私家醫院、剖腹或自然生產。有無聽過朋友話喺屋企生仔?希陽是極少數在家生產的香港嬰兒之一,這個世代的香港 BB, 未出世已經話要贏在起跑線上,可是細沈與 Wanho卻想順其自然,選擇自然生產、自然教育,Wanho 說:「起跑線上定輸贏的概念本身已有問題,我們不打算要他急速成長,會思考怎樣的成長方式最適合他,也會怕他學習了甚麼壞習慣。」觀察小朋友的反應,再思考自己有甚麼做錯做對的地方,正是父母要面對的課題。二人坦言會因為湊小朋友意見不合而時有爭吵,也會有一般新手家庭所面對的問題。現在希陽年紀還小,但細沈常會擔心會否因為他的成長環境與別人不同,而影響長大後所行的路?「小朋友讀書固然重要,但並不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或許他在這段時間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學習。大家所界定的起跑線可能從一開始便放錯了位置,跑咁快為乜呢 ?即使像我一樣懂得畫畫和煮飯,人生還有很多事自己未處理到。」
對比普遍的香港家庭,希陽沒有電視iPad和高科技玩具,卻擁有較寬闊的生活空間,可在大片空地走動玩耍,而且吃的是最新鮮的本土農作物玩,放下手上的二手舊玩具時也可幫大人洗菜,簡簡單單已能玩半天,生活簡單卻充滿歡樂。即使沒有明文規定,香港的父母總愛花費大量支出來幫子女報讀興趣班﹐務求塞滿小朋友的時間表。在土丘生活的希陽從未曾參與任何興趣班,但父母卻能長時間陪伴在側。只有兩歲多的希陽,現在已不用黏著父母夜晚可獨自睡覺。慶幸土丘這個大家庭的各個成員也決意一起擔當爸爸媽媽的角色,陪伴小朋友走未來的路。雖然這個家並不富裕,物資也不豐盛。但最簡單的生活卻伴隨著濃厚的人情味。將來如何,沒人知道,就讓一切順其自然,從自然生活之中發掘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