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呼籲「Stay Home」,連著名的瑞士馬特洪峰都出現了#stayhome字樣的射燈,鼓勵大家留在家,減少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雖然俗語有云「在家千日好」,但長期留在家難免會感到鬱悶,想解悶之餘又可以新技能get?不如跟Fashion Clinic主理人學習slow stitching,享受針黹的樂趣。
Fashion Clinic是由再造時裝品牌Lastbutnotleast的創辦人Toby,以及Daydream Nation創辦人Kay,兩位本地資深時裝設計師共同創立,除了運用創意來推廣永續時裝,同時治療我們被消費主義麻目了的心,透過repair、reshape和redesign,重拾我們對物件的珍惜。Fashion Clinic過往曾舉辦關於永續時裝的展覽和活動等,當中最受歡迎的可算是教授針黹技巧的工作坊。今回好𢯊編輯來到坪洲,親身參與Toby主持的「SLOW STiTCH PROjECT」針黹工作坊,既可以修補或粉飾舊衣 ,又可治癒心靈,又chill又實用,想宅在家亦唔虛渡光陰可以一試!
疫情持續,為了防疫大家身心俱疲。Fashion Clinic主理人之一Toby特別打造「SLOW STiTCH PROjECT」,與參加者一起在寧靜和舒適的環境裡,一邊聽著海浪聲,一邊專注於一針一線之間,修補舊衣物之餘又能為它添上新的面貌,過程中可以訓練手指的靈活度,並能延續物品的生命,讓手和心reconnect,連心也不自覺地平靜下來,實在是在家抗鬱悶的良方,咁大家都可以乖乖在家抗疫啦﹗
Perfection is boring 不完美的美,隨心補縫技法
「Perfection is boring」Toby說,當同學擔心自己的縫線不夠工整時,Toby便會引用這句說話,修補技巧不是最重要,補縫中體現雙手的痕跡更顯獨一無二。修補用的針黹方式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有英式織補法和日式刺子繡。英式織補法 (Darning)源自於1940年代初的二戰時期,當時糧食和物質短缺,於是英國政府印製了《Make do and mend》小冊子,教導民眾如何善用資源和修補穿洞的衣服、更改不稱身的舊衣,在物資匱乏的時代也能繼續過生活。這修補方式好像織布一樣,以針線交織重疊來為衣服的洞作填補,無論是使用tone on tone或撞色繡花線,都能令衣物加上簡單的圖案,為舊衣物帶來煥然一新的效果。
另一種常見的修補的技法有日式的刺子繡(Boro Stitching),源自於古時的日本東北部,因天氣寒冷、土地貧瘠之下,無法種植棉花,只能種麻做衣服,因此,貧窮的村民會把一塊塊的麻布層層疊疊地加厚來保暖,破爛了的地方加上碎布以簡單的running stitch強化及固定布料,造成不對稱、粗糙而堅韌的拼布效果。這種布藝深得日本人喜愛,如被日牌Visvim和Kapital等發揚光大。要做到漂亮又有質感的刺子繡,講求耐性一針一針地縫,布料和線色的配搭也講求和諧感。不論是英式織補法或日式刺子繡,現在已經超越了修補的實用功能,即使舊衣沒有破洞,也可以使用這兩種修補法為舊衣物加上藝術感的裝飾,賦予它們新生命。
SLOW STiTCH PROjECT 讓生活節奏隨著針步慢下來
為期一年的SLOW STiTCH PROjECT,由offline至online的模式來實踐永續時裝的概念,慢針黹能如冥想般治癒心靈,也能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我們放慢和感受生活,甚至能成為連結社區的一種方式。除了剛過去及即將舉行的Slow Stitching Workshop,未來也會有一系列療癒人心的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留意Fashion Clinic社交平台的公佈。
Fashion Clinic︰
Facebook/Fashion Clinic_Official
Instagram/Fashion_Clinic_Official
Website/https://www.fashionclinic.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