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是曾有「社運女神」之稱的何潔泓(Willis),妹妹何潔明(小明)同樣熱衷於社
運,齊齊站在反高鐵運動的前線。多年後,高鐵已超支建成,小明也漸漸淡出社運界,畢業後成為註冊社工,更選擇揹起背包獨遊。幾年來,小明都是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說走就走,整年也在旅行流浪是家常便飯。雖然熱愛周遊列國探索生活,現在卻想留在香港。對於一個旅行者來說,到底哪裡才是她的家?
每去一個地方旅行也會紋身留念
看著小明的 Instagram ,裡面有九成都是旅行照片,不難發現她去的主要都是東南亞國家,「我偏好去比較不太發達的地方,那裡的人純樸善良,很易滿足。譬如給他們一支筆,便會開心地跟你拍照,看到的東西跟香港很不同。」對於旅行的方式,她會先選擇幾個國家,然後盡量走陸路,「搭飛機一程便去到目的地,看不到那個國家當中的不同城鎮,是繁榮、荒涼還是貧乏。我享受陸路旅行睇盡每個國家的人和事。」為了好好記錄每個畫面,會隨時帶備菲林相機,按下快門留下驚喜的𣊬間,等待沖曬好照片,又會勾起旅程所發生的一切。「最好的風景不是甚麼景點,而是小巷入面的人和事,他們日常生活在做什麼,他們見到外國人時的熱情和互動,才是最重要。」
每去一個地方旅行,小明也會紋身留念,她身上出現最多的是太陽、月亮和眼睛圖案,「眼睛代表去旅行要用雙眼睇好多嘢,每樣嘢都要深深咁記住。無論我去到邊個國家都會記住我認識過的人和經歷過的事,亦係旅行體驗的一種方式。」在尼泊爾紋的太陽和月亮圖案,代表小明的日和月,也令她覺得旅行每天也是練習,「要練習如何跟自己相處、練習點面對困難,令自己不斷成長和學習。我好享受在這些國家紋身,當一位女性去這些較保守的國家紋身,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衝擊和新想法。」
旅行也是回家,在印度遇到的好人好事
小明像讀急口令般唸出一連串去過的地方,西藏、尼泊爾、柬浦寨、老撾、泰國、緬甸和印度等等……不能盡錄,長時間在異地獨遊,思鄉情緒很容易會一觸即發?當中最令她想家的地方,就是印度和摩洛哥的沙漠地帶,「整個沙漠都是黃色又好多砂石,就好似細個睇《尋找他鄉的故事》。當我騎駱駝時那些駱駝人會唱歌,那些高昂的歌聲就好似叫你返屋企咁。」作為印度的常客,雖然印度現時的女權地位仍然低落,連她遊歷印度時也曾受到不禮貌的對待,即使如此,她在印度所遇到的好人好事也令她感到印度是她的第二個家。特別是Bodh Gaya(菩提伽耶)的一間小學校長和創辦人,經常招待她去他們家住,對她如家人一樣,「他們經常叫我快啲返嚟啦,全間學校的人都很歡迎你!我每次回去印度便會住在他們家,一起去街市買餸,買物資給小朋友,肚餓便會去他們家食飯,他們會準備好多印度傳統的食物如豆湯、炸物和咖喱。就好似一家人的生活,我應承他們每年也會返去一次。」
香港,永遠在心中的家
出國旅遊才發現,原來還有很多人不認識香港這個地方,小明流浪時都會擔當起宣傳大使,向外地朋友介紹她的家,「香港是個好密集、好多人、好多高樓大廈、 好多舖頭夜夜笙歌 ,乜都有得食,乜都有得玩的地方。而且消費高印度好幾倍,他們都會呆咗咁問呢世咪好難去到?」 所謂我睇你好,你睇我好,當大家認為在香港生活艱難,在好些人眼中香港仍是夢想之地。為了讓更多人體會香港的美好及方便,小明流浪時通常會帶備幾包出前一丁來送給朋友作手信。
對於甚麼是家?小明認為:「有一個地方有好多人和事都是我很愛的人,有個地方永遠有人等我返去,會成日想念呢個地方,那就是家。」即使試過整年不在家,無論身處哪裡,小明也時刻想念香港這個家。「因為呢個地方係我一路成長、讀書的地方,喺香港經歷咗好多困難和挑戰,呢個地方令我成長咗好多,所以這就是家。」
小明自小在荃灣長大,與家人同住荃灣象山邨,那是個在山上的舊式老人屋邨,邨內只有幾間小店,充滿親切和溫暖的感覺。童年時住在較高層位置,經常在井字型的圍欄望上天空,「一個被正方形框住的天空,當時我會想如果長大可以飛出去睇得更多就好了!」當時早已在心裡埋下了流浪的種子,結果甫畢業便立即揹上背包旅行,踏上與別不同的路途。九十後世代,全職打工已經不是 Must,「畢業之後想去旅行是因為想睇多啲呢個世界 ,覺得一搵到工就會有好大責任,要 quit 也要諗過度過。」即使至今沒做過全職工作,只要盡量控制洗費,偶然找兼職工作和用心經營民服網店儲錢,就是知足的生活。
用自己的方法守護這個家
大半年前小明身在印尼,心卻在香港,因為她時刻都在關心香港發生的事。旅途中見到 721 白衣人打人事件,立即改早機票回港參與活動。相信無時無刻看著網上新聞或直播,已成為大部分香港人的習慣。這大年半香港發生太多事情,社會運動加上疫情持續,令香港人每天過著極大壓力的生活,眼見身邊不少人產生移民的念頭,小明也有同感,「呢年發生嘅事令身邊人都會討論使唔使走啊?或者五至十年之後就要移民去邊個國家。移民好似好難,去外國又唔知做乜,我覺得香港始終係一個我想留低嘅地方。」
「如果有得揀,我都會留返係香港。呢度有好多我好愛的嘅朋友同屋企人,然後有我細細個就係度建立嘅一切。」即使兜兜轉轉,小明最掛念的還是香港,「其他國家始終都有好多限制,舖頭好早閂門。返到嚟香港就好似我地頭咁,知道去邊度食嘢、去邊度買嘢、去邊度玩,一切都好方便發達。去到其他國家又無 friend 又無工、語言又唔通!我會覺得係香港都係最好,未來仲有好多挑戰我哋一齊去面對。」
的確,這陣子大家經歷太多事情,小明直言唔鍾意呢個所有事情都以金錢利益為先的政府及政策。對於如何守護自己的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幾年前曾經站在社運前線的小明也選擇用自己的方法去做多啲,「依家抗爭會有好多成本和限制,如果可以將抗爭慢慢融入生活,例如多食黃店,盡量抵制大財團,已經係社會運動或者整個社會的一個很大的進步。」對了,未來仲有好多挑戰,我哋一齊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