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憧憬過未來 100 年的生活嗎 ?
可會變得更美好,還是人類到時已超脫物欲的境界?或許你根本茫無頭緒,因為我們連明天能不能搶到廁紙、何時能除下口罩相見也未可知。 不過英國畫家 Heath Robinson 早在 84 年前發表的一系列繪本,對步入工業時代都市化生活已經有一番狂想,或許今天仍能惹起你的共鳴。既然逃不過寄居斗室的宿命,不如想法子令生活沾上品味與趣味的邊。
Heath Robinson 於1936 年推出的繪本《 HOW TO LIVE IN A FLAT 》到今天重溫,絕不是狂想,而是充滿啟發的寓言。
怎樣在小公寓生活,對於香港人並不陌生,但活在 20 世紀初歐美的人而言仍在適應工業革命帶來的改變。農村變成都市,平房裡群居的人拆細搬進一梯數伙的公寓生活,從此家的定義再不一樣; 一道門就是一個家,真是開門見山直腸直肚,哪來前廳後園、飯廳客房的奢侈。Heath Robinson 推出的繪本《 HOW TO LIVE IN A FLAT 》就是在諷刺先進又荒謬的新時代之家的神來之筆。
這繪本出版年份是1936年, 正值各種新思維新事物湧現的大時代, Heath Robinson 也趕上潮流,從童話世界跳進未來科技狂想創作。在他筆下盡是當時流行的 Art Deco 和前衛的 「包浩斯風格」(Bauhaus)之建築與家居。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後者的包浩斯的家簡直是實用兼有taste,但對於舊社會過渡的人則難以接受,居住空間變小﹑去除了華麗裝飾餘下的蒼白空洞。不過實寫的畫功下, Heath Robinson 也加入了大量古怪的 Steampunk 機械設計。
百二呎豪宅業主也能身同感受:
要在狹小空間滿足不同需求,不斷挑戰生活質素底線和容忍極限,確實需要不少創意和多多幽默感 。Heath Robinson將我們現在常見的流動間隔、迷你閣仔、非法僭建與劏房戶現象一一描畫出來。
屋苑會所概念:
建築面細小,不過勝在有會所提供活動空間,如 Club House 活動、私人空中花園,還有樓上哥爾夫,又加回分數。
Heath Robinson 還是個工業設計迷
如果這位畫家生於現代,他可能是個出色的設計師又或者是 IKEA 的合作對象。繪本中不止有現代主義的建築物、耐人尋味的場景設定,還充分展現他對工業和家具設計的創意。他為各個斗室想出奇怪的機關,啟發了不同年代的機械迷和工程師。
高智能生活 :快速傳菜系統、西方的七時恭候八時入席裝置。以及近年才出現的靜音 Party, Heath Robinson 一早想到了。
家具方面, HR 都想得周到,集美觀實用不佔空間於一身,他特別鍾情於 Marcel Breuer 設計的鋼管椅子,在書中經常出現改良版本。
驟眼看是否有香港 80 年代興起的分體式組合床影子? (左上)
Marcel Breuer 在 20年代設計的 B-32 鋼管椅子,不斷被 HR 二次創作。 (左下)
一餐新舊衝突世代之爭的飯局。(右)
男士梳妝椅(左),人畜共容椅子(右)。
Art Deco 混雜 Bauhaus 的家居,花紋地氈當作棋盤。還有可摺合式兩用鋼琴。
為何是包浩斯
從古代走向現代風格之間經歷了幾個時期,例如世紀初的 10 年間盛行 Art Nouveau ,1920 年代有屬於中產奢華的 Art Deco ,在這期間德國威瑪共和國時期又出現了現代主義搖藍—「Staatliches Bauhaus 」包浩斯學校。由此而出現的包浩斯風格講求概念、簡約、實用性,套用在建築設計上能更有效率地大量生產而普及,所以 《 HOW TO LIVE IN FLAT 》 書中充斥著這風格的樓房,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面貌。
德國威瑪共和國時期成立的「Staatliches Bauhaus 」包浩斯學校,1919 年由 Walter Gropius 創立,是一所集建築設計、工業設計、美術、戲劇的學院。破舊立新的教學方針衝擊著傳統審美價值,立足於舊社會之中簡直是離經叛道得不可理喻。更甚的是被視為帶有左派色彩,在希特拉多番施壓下於 1933 年關閉學校,殺校使 Bauhaus 成為傳奇,學校師生在歐美發展播下種子,影響了建築界數十年。中環大會堂、石硤尾美荷樓都是受其薰陶的設計,而 70 年代啟用的灣仔藝術中心,更可說是 Bauhaus 風格的嫡系,負責該項目的建築師何弢 (1936-2019)正是 Walter Gropius 的入室弟子。
建築、家具設計大師 Marcel Breuer (1902-1981) 是包浩斯的畢業學員,安坐在自己 1926 年設計的 Wassily chair (又稱 B3) 上 ,世上第一把鋼管椅,成為這學派的標誌之一 。
Marcel Breuer 從 B3 椅子發展出各式家具,至今仍被廣泛使用滲透到大眾生活中。
作家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的家是公寓生活的最佳例子,她是曾放洋留學的名門之後,大學畢業後在洋行工作,又為電台做翻譯,過著自主的生活,住進上海靜安寺區的常德公寓, 也是張愛玲的故居。
被張愛玲視為 「偶像」的姑姑張茂淵,在常德公寓家中一隅。由張的母親設計的家居陳設富有 Art Deco與包浩斯色彩,是揚眉女子的摩登家居。(左)1936 年落成的上海常德公寓原名叫愛林登公寓(Eddington House) ,屬Art Deco風格建築,樓高 7 層還設有升降機,那當然不是一般的平民公寓。大廈被上海市例為文物建築,現在仍作居住用途, 是張迷的朝聖地。(右)
Heath Robinson 是時代見證複合體
Heath Robinson 是英國插畫家及作家,全名 William Heath Robinson (1872-1944),他在維多利亞時期出生,成長在愛德華時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看著科技如何急速改變世界。他父親及兄長都從事美術和插畫工作,在耳濡目染下,他在皇家藝術學院主修美術,希望成為風景畫家 ,不過現實是他在出版社當插畫家展開了一生事業。Heath Robinson 以古怪的機械插畫而聞名,但早期是專門繪畫 Art Nouveau 唯美派別的插畫, 1900 年開始為愛倫坡詩集、安徒生童話《Danish Fairy Tales and Legends》、《The Arabian Nights》一千零一夜和沙士比亞著作繪晝插畫,那時期的綱筆畫作已贏得讚賞。
早期畫風細緻優美,在寫實的人物和風景設定中加入奇幻的元素屬 Art Nouveau 風格, 而沙士比亞著作《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 )的 1914 年版本,所配上的插畫成為他唯美時期的代表作品 。
沙士比亞劇作 《TWELFTH NIGHT : or What You Will》 (第十二夜),1908 年版本由 Heath Robinson 所畫的插畫,用上晦暗壓抑的色調構圖,充滿電影感。
黑白插畫以外,他運用色彩的功力同樣精彩, 1912 年個人繪本 《Bill The Minder 》內的彩色插畫,用色豐富而柔和,散發著浪漫色彩。 1902 繪本作品《 The Adventures of Uncle Lubin》,首次在童話世界中加入他醉心的機械元素,今天來說是 Steampunk 風格。
唯美與奇幻隨著愛德華時代而遠去,20 世紀的科技取代了遠古神話,對熱愛機械設計的 Heath Robinson 正合時宜,到了1912 年,「Heath Robinson」 之名還被例入字典中,用來形容設計複習又不設實際的裝置,充份反映了他在這方面的「成就」。 在第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觸發他創作更多虛構的機械設備的時事插畫來諷刺戰爭的荒謬,展現了才華的另一面。
1934 年在家居設計展舉舉辦了 「Ideal Home -THE GADGET 」 展覽, 把虛構的機關變成實體裝置,兩年後才出現《 HOW TO LIVE IN FLAT 》和一系列 HOW TO 叢書。
二戰時期英國軍方為了破解納綷德軍的密碼情報,而徽召了 Alan Turing(圖)和一眾數學科學家從波蘭數學家的研究成果發展出解碼機械 Bombe ,這部超級電腦元祖被當時的操作員稱為 「The Heath Robinson Codebreaker」。
2014 年電影《 The Imitation Game 》,主角Benedict Cumberbatch 身背的就是「The Heath Robinson Codebreaker」。
破解密碼的 「Enigma」密碼器的超級電腦始祖「Bombe」 ,也被稱為 「The Heath Robinson Codebreaker」。。
1936 年出版的 《 HOW TO LIVE IN FLAT 》取得成功後,便引發了 HR 推出「HOW TO」系列繪本,從現代生活的衣食住行裡面找題材。
1937年 《How to be a Perfect Husband 》
1938年 《How to Make a Garden Grow》
1939年 《How to be a Motorist》
(左至右)
Heath Robinson 的幽默感散落在其畫作和生活當中,作為貓奴一名,他更為愛貓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 — Saturday Mo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