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現那些年承諾…
《有一天》11人聯展

「我想將興趣變成職業。」應該係每個人年少時嘅夢想,但係有幾多人做得到?
畢業後踏進社會工作,大家會發現一切都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很多人也被迫放下興趣,專心工作、好好賺錢……現實就係咁殘酷。
凡事總有例外,11個大學時一同修讀視覺藝術系的年青人,畢業後雖從事不同職業,卻同樣於藝術行業打滾,成功將興趣變成職業。喺呢個約齊人食飯甚艱難嘅年代,呢11個人竟然仲記得5年前講過嘅一句說話「想一齊搞展覽」,更約齊腳兌現那些年承諾,最近合辦咗一個名為《有一天》的11人聯展!為興趣「再上一次莊」。

興趣都可以變職業

《有一天》聯展的11位主角於大學時同樣修讀視覺藝術科,畢業至今逾5年,有人成為中小學的視覺藝術老師、有人從事排版設計、球衣設計等,亦有人是全職藝術家。11位策展人合力於藝術作品中融入工作上所累積的藝術經驗,透過每件獨特的展品及整個展覽的細節回應對藝術的熱愛,身體力行告訴大家,現實唔一定磨滅興趣,興趣都可以變成職業、甚至可以成為「副業」,齊齊搞展覽﹗

黃曉楓《一萬種悲傷》、《看出一片海》

「成日想搵話題但冇嘢好講?」創作者以金及黑色墨水木畫作媒介,將人與人之間相處複雜的心境表現出來,兩幅作品分別描繪著人在自處時的內在情感,以及與人面對面相處時,那種無話可說、那種不能言喻的關係。

鄺萬春《圓明圓與火流星》

這兩幅畫作由全職藝術家鄺萬春創作,他在一次看到古代畫作《圓明圓四十圖詠》後有感,以火流星比喻砲彈,將即將被毁滅的圓明圓定格,同時保留圓明圓的面貌和流星綻放的瞬間,寓意生命存在的美好。

阮家儀《茂蘿樓336室》

由全職藝術家阮家儀創作的裝置藝術,以線和地磚模仿以往公屋沒有把門鎖上,只裝上遮醜布的佈置,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防線界限。遮醜布後的地下是創作者的私人照片,作為觀賞者,你會選擇從外窺探或走進布後空間慢慢睇呢?

鄭海彤《小故障》

整段影片集結多條迷你短片,更傳出來自社交媒體拍攝的聲音,內容均是生活中瑣碎的幽默故障事,像是衫上的衣夾、亂了的頭髮。鼓勵現代人總可以從生活中找到愉悅和樂趣,以幽默的角度看人生。

張梓軒《皮膚》

創作者基於對咸蛋超人的喜愛,回憶童年時觀看卡通片片頭時抽象的畫面,以及每隻怪獸身上特別的紋理,設計出五樣怪獸「皮膚」紋理。創作者更運用現時作為球衣設計師的技術,將作品以布料印刷呈現。

IMG_5210
余煒恩《給四月的你》

展品當然不局限於畫作或雕塑,此珠寶設計作品以四月為主題,皆因四月是兩婆孫共同的生日月份,創作者以該季節的植物木棉為靈感,將木棉輕柔且棉毛相依的特性比喻為她們之間親密的關係。作品選用未經打磨的珍珠作木棉的造型,同時選用罕貴的金、銀物料,展現兩婆孫珍貴的情誼。

IMG_5233.jpg
廖瑋玲《山林夢》

創作者喜愛陶瓷創作,而且喜愛郊外,於是以陶瓷將風吹山林的情景呈現出來,在光下會看到半透明的陶瓷,一層層的雕塑展現置身大自然中寧靜舒暢的情感。

IMG_9892.jpg
乂布《有時》

這作品題目令筆者想到「生有時,死有時」這句話。以中國現代水墨畫作媒介,繪畫家中窗邊的植物,創作者從觀察植物的過程中,留意到凋謝與生長可以是一轉眼之間的事,從而感慨人生中順逆有時,也必經歷生老病死的真義。

陳文俊《接近IV》

欣賞展品都要講「緣份」?這雕塑以羅馬的萬神殿為靈感,以陽光和圓型天窗之間的光影變化探索世上的無形事物。作品有一根銅棒,接駁館外太陽能板後,當有陽光時,銅棒便被驅使圍繞著雕塑轉圈,有充足陽光時更會使燈泡發亮,所以,如入夜後觀賞展覽就不能看到其作品的全貌了。

vadeless fb-02.png

《有一天》十一人聯展
日期:即日起至2019年5月26日
時間:星期一至日10am-8pm (逢週六4-5pm公眾導賞)
地點:灣仔茂蘿街7號3樓展覽場地
票價:免費
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274276272831816/


 

TEXT & PHOTO / VICKY CHUI · 部分相片由官方提供

發表迴響